玻璃钢除臭滤池生物设备:
恶臭危害
在石油加工污水处理场地中,斜板隔油池、气浮池、污泥脱水等多为敞口运行,挥发出大量无组织废气,包括大量臭气,如苯系物。它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员工及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构成潜在威胁。
循环水系统
设备滴滤池内的滴滤液由循环泵抽进,经过过滤过滤后,被滴滤单元内的喷淋系统均匀喷入滴滤介质,参与亲水性气体组分的滴滤过程;滴滤液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滴滤池中,滤液中溶解的污染物被大量微生物捕捉并降解,从而使滴滤液能够循环使用;
当滴滤液 pH值超过设定值时,启动排污泵外排一定量的滴滤液,自控系统根据预设液位值自动打开电动阀,确保滴滤液的 pH和液位处于正常范围。循环水来源于公用工程现场的供水管网。
设备的氧化单元加湿用水来自现场公用工程给水管网,加湿后通过缓冲罐在自控系统预设的时序逻辑控制下,定时开启电动阀对该单元内的生物氧化介质进行湿化,以保障介质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对环境湿度的要求。部分生物体遗骸加湿后,受重力作用,沉降至基底,经池底导流管道回流至滴滤装置底部滴滤器。
活性炭吸收法
活性炭是目前应用多的吸附材料。其结构为微晶结构,微晶排列不规则,微孔分布在晶体中,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因此,活性炭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吸附废水及废气中的金属离子、有害气体、有机污染物、色素等。工业化生产的活性炭要求机械强度高、耐磨性好、结构稳定、吸附能量少,有利于再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精细的多孔表面结构,可广泛应用于油脂、饮料、食品、饮用水的脱色、脱味、气体分离、溶剂回收、空气调节、催化剂载体和吸附剂等。适用于废气处理工艺脱味除臭。
但是活性炭用于化工污水的除臭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当相对湿度较大时,活性炭的吸附能力明显下降。并且在吸附饱和后,由于吸附过程中成分复杂,脱附困难,造成运行费用高,维修不便,二次污染。同时运行阻力大,能耗高。
UV光解催化
纳米级锐钛型(TiO2)是光触媒的主要成分。光触媒催化氧化技术是当今先进的空气净化新技术,近年来在中国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当波长小于253.7奈米的波长照射到粒子上时,光量子作用于价带上的电子被光量子激发并跃迁到导带形成自由电子,而在价带形成一个带正电的空穴,这样就形成电子-空穴。
其表面接触的水、氧与其产生的氧化作用,通过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和自由基,从而生成具有很强的氧化力。它们能分解几乎所有的有机物质,并把它们中的氢和碳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当空气进入光催化反应腔后,高能量“电子-空穴”将立即与有毒有害的有机废气发生化学反应,氧化、分解成无污染的水、二氧化碳等。
玻璃钢除臭滤池生物设备:
化学除臭法
化学除臭法是利用化学介质(NaOH、NaCl或NaClO)与H2S、NH3等无机类致臭成分进行反应,从而达到除臭的目的。该法对H2S、NH3等的吸收比较,速度快,但对硫醇、挥发性脂肪酸或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去除比较困难,不能保证消除异味。
活性炭吸附除臭法
活性炭吸附除臭法是利用活性炭能吸附臭气中致臭物质的特点,在吸附塔内设置各种不同性质的活性炭,致臭物质和各种活性炭接触后,排出吸附塔,达到脱臭的目的。活性炭达到饱和后,需通过热空气、蒸汽或NaOH浸没进行再生或替换。活性炭的再生与替换价格较昂贵、劳动强度大且再生后的活性炭吸附能力降低。
氧离子基团除臭法
氧离子基团除臭法是利用高压静电装置,在新风补给空气中产生氧离子基团,在常温常压下将恶臭物质分解成CO2、H2O和H2SO4或是部分氧化的化合物的方法。
污泥是由有机碎片、细菌、无机颗粒和胶体组成的复杂非均质体,具有含水量高、数量大、污染物浓度高的特点。
因此,在污泥处理、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会释放出一些挥发性和不稳定的臭气,造成严重的臭气污染,引发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污泥气味具有成分复杂、毒性强、气量大、排放持续性长的特点。这种气味成分可分为四类:
1)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硫醇、硫醚、噬命等。;
2)含氮化合物,如氨、胺、酞胺、吲哚等。;
3)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芳烃等。;
4)含氧有机物,如醇、醛、酮、酚、有机酸等。,其中影响大的气味是氨、硫化氢、甲硫醇、丙硫醇、甲基硫等。
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联合处理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中的大量活性粒子直接分解去除有毒有害恶臭污染物。生物法继续将等离子体工艺中的分解产物和恶臭废气降解成无害物质,从而减少生物除臭装置和等离子体装置的体积。
同时,等离子体产生的副产物被生物降解成无害物质,避免二次污染;这不仅可以降低等离子体的功耗,还可以控制有害副产物的形成,提高恶臭处理设施的投入产出比。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生物法处理H2S恶臭气体,H2S的去除效率比单独使用等离子体提高83.4%~90.1%,并能有效消除等离子体氧化H2S产生的SO2等二次污染物。
目前,对低温等离子体法与光催化或生物法联用工艺的研究较多,已有大量成功的科研和工程应用案例,但对光催化-生物联用工艺实际工程应用的报道较少。